文╱柯寶絢
孩子會從模仿爸媽的行為模式、爸媽彼此對待的方式、與周遭大人的互動以及電視等媒介,慢慢找出屬於他自己性別的特色,將性別角色種種特徵逐漸內化。爸媽應該瞭解並正視孩子的性別差異,依著孩子的本性、特質教導他。
望著孩子天真無邪地手牽手,兩小無猜地玩耍嬉鬧,大人都覺得可愛;上了幼兒園後,孩子常將某個同學掛在嘴邊、買東西時總想多買一些送給他,或許爸媽就開始擔心著,孩子會不會太早熟?甚至還會祭出挑選媳婦、女婿的標準,還告訴孩子「這個太『恰』,以後會欺負你,不好啦……。」
其實孩子根本沒想這麼多,當大人開玩笑說著「女朋友」,他們便以為常和自己玩在一起的「女生」就是「女朋友」,也許孩子的確喜歡對方的某些特質,偶爾模仿電視劇情牽牽小手,但其實很容易就轉換目標,過個暑假或驪歌輕唱即一拍兩散,也沒看到孩子覺得感傷。
模仿爸媽,奠定性別角色
或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,你就已經察覺到:男孩子比較喜歡玩車子,女孩子比較喜歡玩娃娃,但他們對自己是男生或女生,卻又不是那麼清楚。的確,一般說來,孩子3歲才開始慢慢清楚自己的性別、4∼5歲開始熱中探索並區分兩性的差異,展開一連串的性別認同的過程。
而在這樣的過程中,爸媽是最重要的學習對象。孩子會從模仿爸媽的行為模式、爸媽彼此對待的方式、與周遭大人的互動以及電視等媒介,慢慢抓取出屬於自己性別的特色,將性別角色種種特徵逐漸內化,譬如男生要勇敢、保護女生、粗野一點沒關係,女生比較細心體貼、可以穿裙子。
正視性別差異,尊重個別差異
以往認為性別差異是後天教導出來的,但現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: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結構並不完全一樣,也就是說大腦是造成性別差異的主因。比如說:女生比較會用語言表達情緒、對表情比較敏感,男生則相反。女生喜歡玩觸感柔軟的洋娃娃,男孩喜歡玩比較機械性的汽車。在幼稚園畫圖時,女生用的顏色大多比較鮮艷(如紅、黃、橙、綠),喜歡畫名詞(人、房子或是洋娃娃);男生喜歡用暗色的(如黑色、咖啡色),畫的是動詞(汽車相撞或是小人打架)。
或許你會說,你的孩子並非如此,這是因為男女之間有差異,但也仍存在著個別差異,就像是雖然大部分男生的空間能力比較好,但還是有女生在空間能力上的表現也很棒(從研究數據來看,約68%的男生空間能力強),所以他可以當駕駛員或工程師。
但要提醒爸媽的是,並不需要把所有的人格特質差異都依性別區分,譬如說女孩子比較會無理取鬧,男孩子比較喜歡競爭,這些其實都是過度簡化、類化的看法,所造成錯誤的刻板印象。
性別刻板印象會忽略了個別差異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,有的男孩天生就是不愛打球、愛跳舞,有的女孩就是討厭粉紅色、喜歡爬樹,硬是要扭轉孩子的個性反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。因此,爸爸媽媽應該瞭解、正視孩子的性別差異,並依著孩子的本性、特質教導他。
剛柔並濟,獨立EQ兼具
心理學家Williams & Best橫跨30個國家的研究發現:不論歐美亞各國,當人們被問到男女典型特徵時,對男生的描述通常是富有冒險心、積極、肯定、獨立和任務取向,而女生則是敏感、溫柔、依賴、感性和人際取向。但不可否認的,每個人身上其實都具備了男性與女性的特質,只是比例多寡不同罷了。
而研究發現:兼具男女特質的人,在工作及情緒的表現上都比較有彈性,身體比較健康。因為工作需要發揮積極、努力的陽剛特質,而情緒管理則需要同理、體貼的陰柔特質,兩者兼具才能隨環境所需任意揮灑,且思考也較有創意和彈性。
因此,教養孩子時,請先問問自己:女兒喜歡穿褲子,和一群男孩爬上爬下,真的不行嗎?幫兒子選擇才藝班時,武術真的比舞蹈更適合他嗎?當然,也不需要刻意違背刻板印象,把男孩打扮成女孩,違反社會期許也會造成壓力,只要給孩子充分嘗試、順性發展就行。 |
留言列表